跨越無聲,變革有力!在東風建設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東風建筑工程公司就要“實存名亡”——“東風工業(yè)工程公司”將成為其新的合法名稱。之所以要改用這個新名,與其說是發(fā)展的需要,不如說是市場的選擇。
東風建筑工程公司,其前身是二汽的一修、二修(第一修建處、第二修建處)。提及一修、二修,許多“老東風”都會回想起30多年前那千軍萬馬修道路、建廠房的激情歲月。20多年過去了,完成歷史使命的東風建筑公司因東風內部建筑市場萎縮,生存和發(fā)展開始舉步維艱。加上歷史原因,當年曾風光無限的東風建筑公司,如今成了東風公司負擔和包袱最重、問題和矛盾最多的單位之一,昔日的建筑主業(yè)成為東風建筑公司發(fā)展中的“負業(yè)”。
怎樣重筑和振興東風建筑事業(yè),點燃東風建筑人的信念和希望?2001年6月,以新任總經理向開永為首的東風建筑公司領導班子開始了新的探討與摸索。向開永一班人在與職工接觸中發(fā)現,企業(yè)生存的最大問題并不是缺乏產品和資金,而是人的大腦問題——觀念不轉變,發(fā)展之路只能越走越窄。
要吃飯和生存還得靠自己。通過思想教育和觀念解放,建筑公司職工開始擯棄“公司總部有補貼,公司總部應該有補貼”的老觀念。大家意識到,昨日的輝煌已屬于過去,要發(fā)展就必須從一個新的起點重新再來。職工中存在的“大鍋飯”和“鐵交椅”思想也開始打破,“收入憑貢獻,崗位靠競爭”、“不怕你拿得多,就怕你貢獻小”成為職工認同的新觀念。思想的嬗變帶來行為的巨變:2002年,貢獻大的中層干部最高收入是貢獻小的中層干部收入的3倍;作為東風公司干部制度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建筑公司的全體高管人員“先起立,后競聘”;中層干部競聘上崗,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
思路決定出路。建筑公司在探索發(fā)展中認為,生存單靠逐漸萎縮的建筑業(yè)只能“喝點兒稀湯”,要想“填飽肚皮”就必須“靠車吃車”。就這樣,吃了20多年“建筑飯”、“政策飯”的建筑公司開始“不務正業(yè)”,吃起了“汽車飯”、“市場飯”。
建筑公司首先吃起了“汽車零部件飯”。在原來為客車底盤公司、車身廠配套和為輕型車廠提供沖壓件配套的基礎上,建筑公司發(fā)展以變型車身為主體的汽車零部件生產陣地,成為東風公司長頭車的補充生產陣地。同時,建筑公司還與東風汽車股份公司、東風神宇車輛公司、創(chuàng)普公司等單位共同開發(fā)新品。幾年下來,建筑公司擁有以汽車備件廠、離合器廠、電器公司為主體的汽車零部件廠。
在汽車零部件上吃到的“饃渣渣兒”沒能讓建筑公司滿足。利用東風底盤,盤活存量,建筑公司發(fā)展起改裝廠,在“專用”和“改裝”上下功夫,產品實現由單一的油罐車發(fā)展到罐式車、灑水車、柵欄車、吸污車、混凝土泵車五大系列,并順利通過了“3C”認證,年產能達千輛。
吃著“汽車飯”,建筑公司又盯上可以做強做大的“化工飯”。建筑公司在自己原有防凍防銹液廠的基礎上,成立東風汽車化工廠,打出“東風化工”牌子。凝集東風智慧和技術的“東風化工”產品,其發(fā)動機系統(tǒng)保護液(防凍液)和汽車用油品,各項指標符合國家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在相繼成為東風、神龍唯一指定產品后,“東風化工”產品又成功與東風汽車股份公司、風神公司配套,并與東風悅達起亞、奇瑞等汽車主機廠達成供貨協(xié)議。
端著汽車零部件、改裝車、化工這些“工業(yè)飯碗”,建筑公司并沒有扔掉當年靠建筑起家的建房筑路這個老行當,就連租房、物業(yè)管理、能源管理這樣的小本買賣也做得紅紅火火。經過兩三年的艱苦跋涉與探索,建筑公司基本形成“發(fā)展工業(yè)、鞏固物業(yè)、精干建筑業(yè)”的發(fā)展思路和“重筑、振興、提升、超越”的文化理念,這一思路和理念為東風建筑工程公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跨越。向開永這樣比喻:工業(yè)飛龍騰躍——躍出了大作為;建筑雄鷹翱翔——穩(wěn)定了老市場;三產(物業(yè))駿馬馳騁——闖出了新天地。從利潤指標看,工業(yè)貢獻率從20%提高到60%,建筑業(yè)貢獻率從60%下降到25%-30%。
對建筑公司而言,當年的建筑主業(yè)成了輔業(yè),如今的工業(yè)成了主業(yè)并逐漸成為富業(yè),可謂“建筑優(yōu)勢猶在,工業(yè)雄風勁起”!東風建筑公司實現了從“靠建筑吃飯”、“靠政策吃飯”到“靠工業(yè)吃飯”、“靠市場”的跨越——東風工業(yè)工程公司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