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價格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上周因為大眾全系列車型的集體跳水而讓那些持幣待購的消費者總算覺得沒白等。其實,大眾并非是降價第一人,也不是主動行為。率先降價最高5萬元的上海通用鬧出的動靜之所以沒有大眾大,可以歸結(jié)為兩個原因,一是上海通用的車型供不應(yīng)求,降不降對本身的意義可謂不痛不癢,二是大眾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仍然是老大,盡管市場占有率從50%降到了30%多。
降價動輒萬元能否救活已經(jīng)連續(xù)兩個月低迷的市場嗎?或者更直接的說法是消費者會不會買賬。我的看法是:未必。
汽車價格并非是制約轎車進入家庭的第一要素,
至少在北京是這樣。你不是不買嗎,那好我就降。這種簡單的急功近利的做法既讓已買車者恨得咬牙切齒,又讓那些潛在的消費者更加無所適從,兩頭都不落好。降價會讓已買車者心疼錢的同時覺得你的品牌不值錢啊!沒買車人的消費心理則是,沒降的時候,問得最多的是什么時候降,降了以后則追問,什么時候再降,現(xiàn)在買合適嗎?
信貸、交通堵塞、油價上漲是阻擋轎車的三個擋箭牌。其中,信貸最為主要,車價即便再降一萬元對大多數(shù)消費者來說也不可能一次性付清。據(jù)說迫使金融機構(gòu)提高信貸門檻的理由是,在過去的車貸消費中不少消費者沒有按時還款的做法使得銀行的壞賬大大增加,有數(shù)字顯示,僅去年信貸給銀行造成的壞賬率就超過2億元。而專門從事車貸業(yè)務(wù)的非金融機構(gòu)沒有及時跟進,使得車貸消費出現(xiàn)了空當(dāng)。另外,政府逐漸加大公共交通設(shè)施的舉措和油價不斷上漲的雙重因素,也讓一些準備買車的人開始猶豫起來。 (周光軍)
來源: 北京娛樂信報